2013年10月13日

【重鹹=重鹽+味─健康】 原來,能讓人真正得到幸福的食物,是天然無做作的真實植蔬!

謝馥如 http://conceptualfood.blogspot.com/

【相關的文章】電解質不平衡的演化時差
http://conceptualfood.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1773.html

【相關的文章】人類嚴峻的挑戰—真實食物‧生命力
http://conceptualfood.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more

【相關的新聞】值得關心的 健康·營養·食品 News
http://conceptualfood.blogspot.tw/p/blog-page_1611.html

最近的新聞提到,兩片普通的白吐司,裡頭的『鈉』含量,居然超過400毫克,相當於1公克的食鹽!

台灣國民健康署與食品藥物管理署自2008年來推動『少鹽又低鈉、健康加倍多』全民減鹽運動,強調每日食鹽用量不要超過6公克,尤其『鈉』用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

相較於國外,美國心臟協會認為每日飲食的鈉含量應限制在1500毫克以下;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每日鹽巴攝取量應限制於一茶匙(5公克)以下,換算鈉限制量約為2000毫克。

依據1993~1996年的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男、女性每日鈉攝取量分別為3821毫克及3569毫克;或者2005到20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內19到30歲的男、女性民眾,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599毫克及4096毫克。民眾每日鈉攝取量早就超過國內官方或是國外研究建議的鈉鹽攝取建議量!

原因就在於許多吃起來『不太鹹』的加工食品,像是土司、麵包、調理食品、早餐即食穀類食品、醃製食品(例如:榨菜、筍干、醬瓜、豆腐乳、破布子等)、麵條、涼麵、餅乾、洋芋片、調味堅果、速食、蒟蒻干、甜夾心餅乾、運動飲料、夜市小吃等,其實潛藏了不少『鈉』!一些常被使用在加工食品及外食的調味料,像是味精(L-麩酸鈉)、小蘇打(碳酸氫鈉)、干貝素(琥珀酸二鈉)、海鮮鮮味(核苷酸二鈉)、酸味劑–檸檬酸鈉等,這些提鮮調味成份裡,吃起來雖然不鹹,但都有隱藏版的『鈉』存在。加上習慣上,吃速食喜歡沾醬、加胡椒鹽;吃粽子也要沾醬─甜辣醬、海山醬、蒜蓉醬、醬油膏、辣椒醬、番茄醬等;或者最近天氣開始變冷,一些加了鹽、加了調味料的藥膳、熱呼呼的高湯、關東煮湯、火鍋湯頭與火鍋料,再隨意搭配著含有不少鈉的沙茶醬、醬油、辣椒醬、豆瓣醬、烏醋等,鹽分就過高!鈉含量就超量!

根據今年(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在流行病學、預防/營養、運動與代謝的科學會議中的發表指出,科學家的研究報告發現–2010年時,全球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的人數當中,約有230萬人(約為15%的比例)的死亡原因與「吃重鹹」有關。

常吃重鹹非常容易引發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骨質疏鬆、胃炎等病癥,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甚至胃癌也可能與之有關聯!

最近歐美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常吃重鹹可能容易引發自體免疫疾病(多發性硬化症、乾癬、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有關!

根據醫學研究報告,倘若每日鹽分攝取量降至6公克,就可以使中風及心臟疾病的發生率降至13%及10%。減少鹽分攝取對於健康有助益!

吃對了嗎?,從外貌形象上觀察可以現出端倪!像是近年來居高不下的『代謝症候群』人群越來越多,表現出來的症狀有:肥胖、腰圍過大,加上不正常的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高。身體藉由『代謝症候群』的癥狀表現,明白告訴我們:不要吃過量飲食、不要吃過量油脂、不要吃過量糖分、不要吃過量鹽分!

比起大家對於糖分容易警覺,鹽分(鈉)更像是無聲的潛藏健康殺手!

只有人類在飲食時,會在意再灑這麼一撮鹽!實際上,無論是來自於動物或是植物的細胞裡,都存在著能夠維持細胞平衡的微量鹽份(多樣且平衡的礦物質/電解質),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

難道,人類的身體細胞比動植物的細胞更加缺鹽嗎?捫心自問,如果說,飲食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身體健康,那麼從食物中獲得的礦物質/電解質,就能提供身體細胞的需求了!若為求鮮美而調味,用了過量的調味料,反倒打擾了細胞礦物質/電解質的自然平衡,更加重了腎臟調節的重擔!

無意識的滿足口慾按照口味的喜好執著,在每餐中加入了鹽巴與調味料,過量就好像把天然食材中的細胞先行加料『醃製』了一番再送入口中,而我們的身體每天得為此,額外做工,多費工夫將這些多餘的『加料』排出去!否則這些多餘的鈉,會造成多餘的水分堆積在血管及組織間質液當中,不只看起來水腫,還影響到細胞正常的運作!日本逆齡奇蹟~南雲醫師在其書中曾經斬釘截鐵提到:『沒有對健康有益的鹽』。即使有許多鹽標榜富含礦物質。然而如果能從『身體是否需要額外的鹽分?』以及『考量營養素的平衡,除礦物質以外,天然食材裡還有許多豐富的營養素』來平衡思考,應該更能掌握到平時養生的重點!

 

其實,天然植蔬的美味,有一些就是豐富的礦物質所貢獻的,天然植蔬當中,不只含有礦物質,更含有多元各式各樣的營養素,能夠幫助活化身體的功能!

台灣國民健康署與食品藥物管理署也鼓勵民眾以『自然食物調味道』─運用天然食材來替代調味料烹調。主要是植蔬當中的『低鈉-高鉀』比例,特別有益於人體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飲食準則,即建議每日鉀攝取量應該要達到3510毫克,如此可以預防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並且能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鈉。

雖然一些市售調味料宣稱含有天然蔬果粉,然而若是依照成分內容標示的先後次序,可以發現到含量多寡,實際上,這些調味料還是以鹽巴、糖為主,再加上調味劑;天然蔬果粉排列在後,表示含量較少。在今年(2013)四月號的康健雜誌,直指七成五的市售高湯塊,含鹽量比天然食材多。檢析這些高湯塊,幾乎都含有鹽巴,並輔以砂糖或乳糖來中和鹹味,或是添加人工化學鮮味料、風味增強劑像是核苷酸二鈉(I+G)、琥珀酸二鈉、L-麩酸鈉(味精)等。

在這個強調美味的現實環境裡,我更加擔心小朋友的飲食健康。現代化的加工零食、速食食品,鈉、磷、糖分含量都太高。吃太鹹,或者常吃零食,會損害孩童腦部發育、影響智力、也會使抵抗力變差。目前台灣尚未針對兒童提出飲食鈉含量的限量規定,然而依照台灣國民健康署之前的統計數據,台灣國小學童平均一天可以驚人攝取到4000毫克以上的鈉,相當於超過10公克的食鹽,早已超過成人的限鈉量。若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研究,市售嬰幼兒食品和點心,75%的鹽含量都超標。所以爸爸媽媽更加要注意寶貝們的餐點選擇,尤其一到三歲的幼兒,每日飲食中的鈉含量,不宜超過1400毫克(相當於3.5公克、2/3茶匙的鹽巴);而不到一歲的嬰兒副食品,也不要太早添加食鹽或是其他調味料。天然食材當中已經含有足夠的礦物質,天然原味自然美味,直接攝取原味食物,少鹽更健康!

天然植蔬裡已經包含有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在飲食方面不單只是重視降低鹽份即可,還需要注意到營養素攝取的充足與均衡程度。科學研究上已經發現除了減鹽之外、輔以均衡營養素攝取,更能防止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發生意外猝死的機率,亦能提高心血管與腎功能的保養作用。以天然的香草、蔬菜、水果來調味,好處在於不僅能夠恢復身體裡的高鉀-低鈉比例,還能夠獲得身體所需的足夠營養與能量。

天然植蔬對於人體健康身心的維護,好處多多!根據澳洲的研究,追蹤10年1046位20~93歲的女性,發現日常飲食若是常吃漢堡、披薩、白麵包、加工肉品、洋芋片、砂糖、調味乳和啤酒等加工食品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會比常吃全穀、蔬果、魚、牛肉等天然食物的女性,高出2.3倍。英國2007~2010年的健康調查統計中也發現,日常飲食多吃蔬果(每天約7~8份x 3盎司,大約200公克)的人們越快樂。也就是,經常攝取營養密度高的天然食物,可以獲得種類較多、含量較高的營養素,自然常保身心靈平安、又富足(抗壓性強化、精神力穩定,生活滿足感提升)!

尤其台灣人更要重視鈉-鉀的平衡攝取與多元化營養素的兼顧,莫忘記台灣地區的洗腎人口居高不下,為全世界之冠。為了保護腎臟,先從遠離重鹹、過度加工又沒營養的食品開始,並養成多吃天然植蔬的好習慣!

Ref.

  • 南雲吉則。2012。一日一餐的健康奇蹟:日本名醫57歲比30歲更年輕的秘密,做起來真的沒那麼難。如何出版社。
  • 雞湯塊裡有雞嗎?揭開高湯塊裡的祕密。2013。康健雜誌173期。pp.26-27。
  • Kleinewietfeld et al. 2013. Sodium chloride drives autoimmune disease by the induction of pathogenic TH17 cells. Nature doi:10.1038/nature11868.
  • Jacka et al. 2010. Associations between diet quality and depressed mood in adolescents: results from the Australian Healthy neighborhoods study.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44: 435-442.
  • Blanchflower et al. 2012. I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inked to the consump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DOI10.1007s/11205-012-0173-y.
  • http://my.americanheart.org/professional/Sessions/EPINPAM/ScienceNews/Science-News-EPINPAM_UCM_316952_SubHomePage.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