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重建每日營養價值


謝馥如 http://conceptualfood.blogspot.com/


在2011年時「台灣食品消費調查統計年鑑」調查了消費者在『食』方面偏好的保健方法,發現大家普遍認同『三餐均衡營養』是最重要的(認同比率高達86.8%)。但是,如何才能達到『均衡營養』的目標呢?請大家積極活用『素食飲食指南』的擇食概念,來重建每日營養價值。


主動有意識地規劃每日飲食餐點,吃均衡(『營養』要廣泛)、吃到位(『食量』要足夠),不要縱容變成『卡油素』、『高糖素』、『沒營養素』,而錯失了每日素食養生的好時機。

雖然都是飲食,一個健康餐盒、或是一盤蛋糕,都能填飽肚子。其中的差異,一種吃了能使人容光煥發、而另一種吃了卻讓人容易發胖,關鍵就在於飲食中所含的『營養價值』(Nutritional Value)。

飲食中的營養價值,是基於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以及熱量,能夠滿足於人體需要的程度。

因此,外食時若是選擇了健康餐盒,除了可以填飽肚子獲得熱量之外,還能夠擁有各式各樣的營養素,就是營養價值『贏』的關鍵!

簡單的說,評估飲食營養價值的高或低,可以從一個人的營養及健康狀況來評定。一個人如果吃足了量(食量足夠)、營養素豐富而熱量適中(營養密度高)、好消化吸收(生物利用率高)的飲食,日復一日的養生積蓄,身體健康不可同日而語!


為什麼有些人會越活越年輕?每日規律均衡地健康飲食,就是維繫青春長壽的基礎!

在臨床的個案當中,常見長期茹素的長者,吃得少、又常吃醬菜。通常食量小、熱量攝取少者,不容易獲得足夠的營養素,因為不只食物的攝取量變少,實際上吃的種類也會隨之減少。熱量攝取越少,越容易營養不均衡,提醒素食者多加留意。

也有些素食者,因為吃素不便,經常以低營養價值的餅乾、麵包、泡芙來果腹,或是偏愛精緻飲食,這樣的飲食習慣,不僅飲食不均衡,營養素更是明顯不足。

另外,您是否發現,經常吃的、喜歡吃的就是那幾樣菜,就連市場裡的菜販,也隨著大家的偏好而固定供應那幾樣菜色。如果您已經注意到了,要留心因為飲食不夠廣泛,可能造成的營養不均衡與食物慢性過敏的問題。

從統計資料來看,台灣素食者最常吃的飲食,在全榖根莖類(所謂的主食)方面為白飯、燕麥、糙米;豆類有豆皮、傳統豆腐、麵腸;蔬菜類為甘藷葉、小白菜、甘藍、胡蘿蔔、香菇;水果方面最常吃的為香蕉、蘋果、柳橙、柑橘、鳳梨、葡萄;常吃的堅果有花生及黑芝麻。您常常吃的食材,是不是也離不開這幾樣呢?

為了讓大家能夠廣泛攝取足夠的飲食,獲得均衡營養,營養學家把不同營養特性的食物,加以分類,創造出簡單易用的「飲食指南」,提供給大家作為日常生活的擇食原則。素食者可以隨著個人體質需求,參考目前衛生署公告的『素食飲食指南』的建議來選擇飲食,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並在同一類食物當中經常變換,以達到均衡營養。

許多營養推薦重點營養食材時,常常直接列出『一百公克』食材裡頭的營養素含量,由數值高到低來羅列成排行榜,然而有些食物一天當中可能吃不到這麼多,像是黑芝麻、髮菜雖然含鈣量高,但是通常一天不會吃到100公克。甚而有些營養推薦將乾燥的食物與生鮮含水分食物放在一起比較,或是生鮮重量、熟食重量、可食部分與不能吃的果皮部分沒有區分開,「看起來」好像可以擁有超高營養素含量,卻極有可能只是呈現出「被高估的數值」,實際上可能沒有吃到那麼多。

參考這些營養資訊擇食時必須先理性了解,天然食物裡的營養素,會隨著品種、生產季節、產地土壤、種植地域、栽種方式、施肥、採收時機、儲藏環境與時間等而有變化,甚至有可能同樣的食材,僅只產地不同也會造成食材裡頭含有的營養素種類及含量有所差異,也有可能和這些營養資訊中述及的營養素參考量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再加上烹煮方式、個人體質的消化吸收差異、以及營養素互補與互相作用等變動影響因素,可以理解到即使是一模一樣的食材,事實上,每個人獲得的營養價值可能不一樣。因此,與其就有限的資訊積極精算營養數值(您確定掌握到的營養數值是『正確』的嗎?),不如追蹤生產履歷,踏實地掌握到食材的品種、生產季節、產地土壤、種植地域、栽種方式、施肥、採收時機、儲藏環境與時間、加工方式與運送等細節,用心了解當季時蔬的特性。與其斤斤計較於吃入某樣食物,以為可以獲得多少精確數值含量的營養素,不如更廣泛、更多種類的攝取,更能夠獲得豐富的營養素。不用拘泥於是否取得精準,最重要的是對於健康營養價值的覺醒意識與不斷學習的用心。新鮮的食材每樣都是『寶』,其中含有太多尚未被科學家發現的營養素及功能,正等著豐富我們的生命!